□大河网评论员 刘瑞朝
入夏以来,高温热浪,带来持久“烤验”。小到冰棒冷饮,大到冰箱冰柜,再到冷链物流、空调风扇,汇聚成的“冷经济”也在这个盛夏变得火热起来,持续高温热出了河南冷经济的“江湖地位”——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全程冷链闭环,让越来越多用户体验到了河南“冷设备”的“热心肠”。
“江湖地位”,要靠数据说话:全国每10台家用冰箱、家用冷柜,就有1台来自“中国冷谷”民权县;冷链物流运输线上的冷藏车,每10辆就有6辆产自民权县。根据河南省制冷学会调研数据,全省拥有制冷相关企业868家,全国每3台冷柜就有1台产自河南。
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的冷柜。
如今,“河南”制造已经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全程冷链闭环。全程冷链闭环,涉及上游的压缩机、冷藏车、库板,中游的第三方冷链物流,下游的食品加工。
其中,食品加工行业的三全、思念、双汇食品三家企业,更是国内同行业的翘楚。全国每10根火腿肠,就有5根产自河南;全国每10个水饺,就有7个产自河南;全国每10个汤圆,就有6个产自河南。
在新消费领域,天冰、蜜雪冰城,也在这个盛夏给国内消费市场带来“小而美”的凉意。天冰脆筒冰淇淋是国内第一品牌,23年内累计销量约62亿支;国内每10杯现制柠檬水,便有超过8杯来自蜜雪冰城,而这还只是2023年的数据。
蜜雪冰城柠檬水。图片来源:蜜雪冰城官网
河南“冷经济”何以如此火热?这得益于河南独有的优势基因。
其一,是河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。河南已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,全国“十纵十横”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有5条经过河南,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达到8个、居全国第二,铁路运输3小时内覆盖全国53%以上人口,航空运输2小时内覆盖全国87%以上人口。
其二,近1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万邦,为制冷设备、冷链物流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应用场景。
其三,是河南省对冷链物流业的重点支持,通过设置专项资金、产业基金和绿色信贷,对冷链园区、新能源冷藏车、绿色冷库给予“真金白银”的扶持。
其四,则是河南对专业人才的培育。笔者了解到,郑州大学、河南工业大学、郑州轻工业大学等13所本科、5所高职院校开设有制冷与冷链专业,每年输出本专科人才4000余人。省级科研平台、冷链工程中心等,又为制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。
天冰小神童产品。
需要指出的是,河南的“冷产业”还面临着一些问题。笔者了解到,首先是龙头缺位,除了双汇、三全、万邦外,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“链主”企业并不多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接近70%,“小散弱”现象较为突出。其次是绿色滞后,全省95%的冷库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氟利昂系统,新能源冷藏车占比不足5%,智慧温控、能效监测、碳排放核算体系等尚未普及。同时,人才断层现象也较为突出。高端制冷系统工程师、冷链运营总监等专家缺口较大,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需求之间也存在错位。
诸多优势叠加,打造和抬升了河南“冷经济”的“江湖地位”。但是,在经历“量的积累”阶段后,河南需要不断谋求“质的飞跃”。
依托农业大省、人口大省、消费大省、交通大省等优势,河南冷链上游、中游、下游的产业,需要向着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。
同时,河南“冷产业”要坚持创新驱动、开放合作,造出更多“热心肠”,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样化、个性化、品质化的消费需求。
a股如何杠杆,臻牛所配资,股市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