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深圳华强北地区,“小孩跑楼送外卖”的情况,在网上引发了不少关注。这些正值暑期放假的未成年人,聚集在街边的外卖小哥身旁主动接单,向其承接“最后垂直100米”的送餐任务,每单收费1-2元,其上下奔跑的身影,不仅在当地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景观,也让看到视频的网友倍感惊讶。据媒体报道,代送外卖的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从小学生到高中生都有,代送区域往往是特定的大厦。由于其父母大多在华强北附近上班,因此他们对当地高楼环境比较熟悉。有骑手表示,这些“跑楼小孩”的速度,有时甚至比成年配送员还快。
就其初衷而言,这些未成年人既有用劳动创造价值的热情,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本领,值得旁人夸上一句“小小年纪,精神可嘉”。然而,正如不少网友所担忧的: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尚小,此类活动不仅存在难以预测的安全隐患,还可能涉及劳动雇佣领域的法律问题。对此,深圳华强北街道办事处于8月4日下发通知,要求当地全体商户及物业公司从即日起不要再让孩子参与“代送外卖”,并约谈了相关外卖平台,呼吁辖区市民积极配合。
从流行到叫停,华强北这场属于未成年人的“社会实践”,仅仅持续了半个暑假的时间。但是,叫停归叫停,此事绝不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。恰恰相反,从家长、企业到城市管理者,再到未成年人自身,社会各界都能从这一现象中提炼出某些有价值的思考。
对家长来说,“跑楼送外卖”的现象也许只是偶然,并且有其缺陷,但这提示了一个道理:孩子的假期生活,其实可以有更多元的“打开方式”。相比于一到假期就把孩子送去补课,或是参加千篇一律的课外班,不如多留心他们真实的兴趣和想法。如果孩子有以更加特别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,家长也不妨给予一定空间,引导他们从中有所收获。当然,安全始终是底线,家长不能随意将监护职责让渡出去。
对涉及此事的企业而言,这些未成年人主动参与外卖配送,本质上是对平台和相关商业场景的一种信任。若能在保障安全、确保合法的前提下,设计一些适合未成年人的实践岗位,不失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。像“小孩跑楼”这样未经规范的方式,当然不可推广,但企业未尝不能在合规框架内,创造出一条真正适合孩子参与、欢迎孩子参与的公益路径。
作为城市管理者,当地街道办在此次事件中反应及时、处理得当,体现了对未成年群体保护的责任意识。但这也提醒我们:对于未成年人而言,城市空间中可供他们有意义地度过假期时光的场地、项目依然不够。对此,相关部门不妨主动出手,为他们设计更多有趣、有益、有温度的暑期活动。提升城市对青少年成长的友好度,本就是做好基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至于未成年人自身,这样的经历也是成长的一课。未成年人萌发自力更生的精神,无疑值得鼓励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不少参与“跑楼”的未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既强健了体魄、磨炼了精神,也留下了独特的回忆。不过,未成年人也要认清现实边界,不能忽视安全风险,更要避免误解勤工俭学的意义。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,学习依然是主责,社会实践只是辅助,暑假是个很好的窗口,尝试新事物固然好,但也应学会在尝试中理性判断。
面对这起引发争议的事件,社会更需要做的,是从中看到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,用更多耐心与智慧,给孩子们营造更加广阔、安全可靠的舞台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a股如何杠杆,臻牛所配资,股市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